从“沉陷区”到“绿电田”,这一光伏项目让“沙戈荒”实现华丽蜕变

2025-08-20 09:09
图片


图片

走进陕建新能源公司承建的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国家能源1000兆瓦光伏项目,仿佛踏入了一片充满科技与绿色希望的土地。这里,曾经是煤炭开采的潜在区域,如今正经历着从“挖煤”到“追光”的华丽蜕变,成为了新能源发展的前沿阵地。


建设场址位于榆林神木市大保当镇

场地为典型的沙丘地貌

属于国家首批“沙戈荒”大型风光基地项目

截至目前

该项目已整体落成

项目投产后

年均发电量达19.8亿度

年节约标准煤约59.4万吨

每年可减少

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3.33万吨

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万吨

氮氧化物排放量约1.7万吨

图片

国家能源1000兆瓦光伏项目,地质条件复杂、自然环境恶劣、综合技术难度高等问题犹如拦路虎。而该项目建设场址部分场区位于煤矿待开采区,更是难上加难。经预测,煤层开采后地表下沉最大值可达6.5米,最大水平移动为1.9米,如此显著的地表变化,给项目建设带来了巨大难题,如何通过技术研发突破困境,成为了项目落地的关键瓶颈。

图片

面对挑战,新能源公司以机制创新破局、以技术硬核攻坚、以场景实效立标,凭借自主研发的大跨度柔性支架产品,成功攻克了这一“卡脖子”问题,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
图片

1.大跨度柔性支架

自适应沉陷的智慧之选

图片
图片
图片

项目应用的自主研发大跨度柔性支架系统,堪称工程技术的杰作。其采用双层索柔性支架结构体系,跨度分为32.28米和33.21米两种,东西向长度在193.68米至564.57米之间。巧妙地将柔性支架端部锚固系统置于相对稳定的煤柱位置,充分利用钢索的力学特性及采煤区的沉陷特点,使支架结构能够自适应场区的沉陷变化。同时,项目借助物联网结合传感器,对沉陷区地表变形、柔性支架索结构状态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。长期监测到的数据会完整存储到云平台中,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,让工作人员能够清晰掌握场区动态,为项目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
图片

2.光伏组件智能铺装机器人

高效施工的科技先锋

图片

光伏组件智能铺装机器人是项目中的又一亮点,它旨在提高光伏组件铺装效率,减轻工人劳动强度,降低施工安全风险。机器人通过融合AI算法、智能感知与协同控制技术,改变了传统光伏电站的施工逻辑。灵活适配沙漠、山地等多样地形,在复杂场景下实现精准作业。

图片

通过人机协同模式,机器人承担重负荷、高风险的铺设任务,人工则聚焦精细操作,既提升施工安全性,也让人工价值得到更高效释放,推动光伏建造从依赖人力的传统模式向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范式转变,成为光伏工程迈向智造时代的重要助力。


图片

3.精细管控筑牢抗风壁垒

质量至上的匠心坚守

图片
图片

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新能源公司各部门紧密协作,犹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,在质量管理领域斩获颇丰。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小组竞赛活动、陕西省工程建设小组竞赛活动中,荣获一等成果八项和二等成果两项,成绩斐然,彰显了强大的质量管控实力。

图片

项目团队针对项目特征,精心开展质量策划,全力规避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隐患。通过建立样板区,让各岗位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施工标准和工艺要求,有效提升了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。同时,制定“质量验收卡”,明确各工序的质量验收标准,使质量管控有章可循;构建起“班组自检→施工员互检→质量员专检”的三级检验制度,严格执行“前道工序”未通过严禁进入“下道工序”的规定,犹如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质量防线,确保项目建设质量过硬。


图片

4.生态保护

谱写绿色发展的和谐篇章

图片
图片
图片

项目在追求能源高效开发的同时,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,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。设置沙障以防止风蚀,实施植被恢复工程,致力于恢复和增强当地的自然植被覆盖,力求在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实现和谐共生。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景观修复区,将绿色、生态、环保的理念贯彻始终,让光伏电站与湖泊和谐共处、景观相融,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。

图片


图片

从“沉陷区”到“绿电田”,一场华丽转变正在这片土地上精彩上演,国家能源1000兆瓦光伏项目正以其卓越的技术、严格的质量管控和坚定的生态保护理念,为“矿产资源开采与新能源建设深度融合”提供了开创性解决方案,树立了行业标杆。